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四十八年,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讲,可以忽略不计,从中国历史发展时间看,犹如白驹过隙。然而对人生来说却是过去了大半辈子。10月11日,原舟山水产学院60级水产加工专业的校友,在马岙金鲤苑山庄举行了离别四十八周年聚会,这是多么的难得。他(她)们聚在一起:忆当年,风华正茂;叙半世,沧桑巨变;扬如今,春华秋实;望未来,夕阳正红。会上当年教中共党史的杨存康老师简要的介绍母校发展史及李星颉教授对学校建设的奉献。曾担任舟山二渔公司总经理助理、高级工程师的调干生沈茂生,已年迈八十一岁高龄,体质很好,看上去显得特别年轻,在会上他传授了自己累积的养生经验。
10月12日下午,一群两鬓染霜的学子带着聚会的余兴由东校区步入了西校区,参观了生态环境秀丽清幽的校区。今天东校区的文心湖和西校区的月亮湖,水波异常地亮丽、异常地温柔,象慈母的双手紧握着他们。他们沿着宽畅的校园过道,在微风送来屡屡的花香中目睹了校园的新貌,尤其是校内清新的空气教人沉醉痴迷,无不感慨万千。他们在这里抚今追昔:老学子几乎同时惊讶地说:“平阳浦昔日的校园同这里无法可比,这里的确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一位在舟山工作的校友即刻说:“投入12余亿元的新校区建设最近已经起动,几年后一个比这里大几倍的新校区会屹立在与临城新区大桥相连的长峙岛上……”老校友们祈望母校的明天将比今天美上十倍百倍!
上世纪60年代初,31名青年干部和高中毕业生,从浙江各地聚集于普陀区平阳浦,求学于舟山水产学院(浙海院前身)水产加工系水产加工专业。在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刻苦钻研,不断进取。1962年6月正当他们学完专业基础课程后,即将转学专业课程时,因国家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全国高校有的停办,有的系科调整……母校在当时也不例外,积极调整专业。这个班同学为国家暂时困难分忧,一个班级集体一分为三,其中9位调干生全部回原单位,6位同学转入海洋捕捞专业,其余并入60级水产养殖班。
至今,撤班已经四十八年,留下来继续完成学业的同学毕业离校也有四十六年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长期从事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的科研、技术、教育、管理工作,涌现了一批高级水产技术与管理人才,其中有几位还是国内水产界著名的专家与学者,为发展水产教育与科技作出了不凡的成绩。他们中有3位研究员、2位副研究员、2位高级讲师、9位高级工程师、1名著名律师;有的曾担任过省级水产海洋(淡水)研究所所长、处长、县(区)水产局长、公司经理等领导职务,其中有二位曾担任过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经几十年风雨沐浴,该班还出了好几位拔尖者。如吴剑锋是一位研究水产养殖学、虾类繁殖学方面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曾担任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所长、所党委副书记。徐君卓是一位国内著名的虾类繁殖、网箱养殖方面专家,其几乎包揽了水产养殖方面各项大奖,曾担任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撤班后转学海洋捕捞专业、慈溪市周巷中学的中学高级教师劳达君,在渔轮驾驶室工作8年后改行执教化学课,在教育岗位上拼搏卓有成效,他改行后从零开始,经历普通教师,教研组长,最终晋升为校长、荣获省劳动模范。海洋捕捞专业毕业的徐时林,调到交通部门工作,现为桥梁高级工程师,至今还为交通事业作最后奉献。调干生罗富荣是该班团支部书记,撤班后回原单位干司法工作,改革开放后一心扑在司法业务上,在杭州创办了律师事务所,他个人成为杭州市知名度较高的大律师、经济师。养殖专业毕业的高级教师李才根,曾是全国18所水产中专之一的舟山水产(航海)学校水产养殖学科带头人,荣获过农业部成人教育先进工作者,他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池塘养殖学、鱼虾蟹类育苗专家,知名度较高,在国内大陆、台湾10余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水产专著9部,退休后仍坚持笔耕及在水产养殖第一线服务,2010年夏天,他搞泥鳅人工育苗生产性试验获得了成功,为舟山泥鳅人工养殖苗种取得了生产性突破……
重逢母校对学子来说,足以让人激情满怀。大家沉浸在48年前美好时光的回忆。学子们感谢当年师长的教诲与关怀;追忆当时学校领导办校的艰辛;学习吴振兴老师等一批优秀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48年的情结与牵挂,总算有了圆满结果。友情是人生的珍品,本次浓郁的重逢,令人难忘,铸造在他们心间的友情依旧那样的美丽,并将永远美丽。
几天后,他们离别了母校,老校友吸入体内甜甜的丹桂香味,将留下对母校的最美好的记忆。他们祈祷座落于风光旖旎的“海天佛国、渔都港城”——舟山的母校更上一层楼,办成一流乃至国际享有较高声誉的海洋大学,为发展舟山的海洋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李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