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民日报24版发表了一篇题为《踏波逐浪高(中国故事)——来自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创业故事》的文章,文中大篇幅报道我校学子徐方成的创业历程,以下为节选部分。

在这里挥洒青春
刚从另一个海岛,经朱家尖海峡大桥,来到沈家门东港外滩。徐方成自己开车过来,他一出车门,便快步向我走来。
短发浓黑,额宇亮堂,单眼皮的眼睛,小而有神。蓄着络腮胡子,修剪整洁,时不时摸一把。
徐方成1979年出生,是舟山圣岛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第一届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
他说:我至今记得很清楚,初中班主任对我说过:“要想逻辑思维严密,就得看《人民日报》。”读高中的三年,每天中午,我捧着饭盒,在学校的阅报栏,看《人民日报》,从头看到尾。报看好,饭吃完,一天不落。读报,对我影响很大。
我老家在浙江西部常山县的小山村,泥巴里滚大的穷孩子,天天爬山,上山砍柴。父亲,母亲,舅舅,经常对我讲,自己要多努力一点,要多为别人想一点。
2000年,我考上浙江海洋学院中文系文秘专业,学费需要七千多元。但家里穷,只能给我一千多元。我想到有亲戚在江西,就一路去“化缘”。东拼西凑,就为圆这个大学梦。我第一次出远门,就背了一个小包,包里塞了几件衣服。坐火车,转汽车,乘轮船,到了舟山。从小在山里长大,从来没见过海,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了大海。
我上大学的这一年,碰巧是国家第一次实行助学贷款政策,帮了我大忙。我申请了5000元助学贷款,加上家里和亲戚朋友凑的钱,交了学费。我大学三年的学业,都是在国家助学贷款资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或许我还读不起大学。
我进大学第一天,就预算好,一天伙食费最多不能超过三元,早中晚三顿不能超支,早饭两个实心馒头加一碗稀饭,四角钱;中饭,米饭加蔬菜,五角钱;晚饭,米饭加豆腐,紫菜汤是免费的。精打细算,控制自己的费用。
再有就是制定锻炼身体和学习的计划。天天早上去锻炼,我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政治、哲学、法律、心理学,公关营销、策划、管理、财务……我天天泡图书馆,十几本书同时看,有时也消化不了,囫囵吞枣,先吞了再说。
然后,就是考虑生计问题。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改善,何以谈改变天下。
从大二开始,每个周末白天和平时的晚上,我一直在外面兼职。帮助促销,发传单,一分钱一角钱一元钱都要。随后,接触面广了,帮助公司搞电子产品营销策划。后来,加入心理咨询热线,要通宵值班。
有一次,凌晨3时多,我才从外面回来。太晚了,就爬围墙进校门。学生宿舍的门早锁了,我住在四楼,又不能叫醒别人。我壮了壮胆,就沿着自来水管爬上去。
第二天,保安对我说:“你以后无论什么时候回学校,都叫我,我给你开门,千万不要爬自来水管了。”保安其实已发现我爬自来水管,怕我发生意外,就看着没叫。以后每次半夜回来,保安都把我护送到寝室。
我骑自行车,跑遍了舟山本岛的渔村和农村。年纪大的渔民、农民不会讲普通话,逼着我学舟山方言。在一些舟山朋友面前,我经常吹牛,我比你们还土著,你们没到过的地方我到过,你们不会讲的方言我会讲。
我一直相信,只有你有梦想,只要你不是脑袋空空,就不怕口袋空空,就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2003年5月,徐方成在大学毕业前夕,组建了四人创业团队,基本都是贫困生。这四人创业团队租了一间地下室,一个月二百元房租。这个地下室不到十平方米,搭了两张床,两个人挤一张床,其中一张“床”是靠几条凳子垫着的。
虽然地下室阴暗潮湿,但四个年轻人的梦想与热情是炽热的。好在母校很支持学生的创业,徐方成借用了浙江海洋学院服务器,蛮先进的。他又借了同学的一台电脑,四个人,合用这一台电脑,上半夜下半夜,二十四小时轮流用。
开发技术网站,搜集整理材料,四处奔波推广,不会来一分钱。“真不知道能否成功,有时感到黑暗一片。最穷的时候身无分文,差一点要到码头去扛沙袋了。”
坐船到了东极岛,那时非常偏远,几乎无人知晓。徐方成走遍了全岛,觉得非常有开发的价值。因为偏远,别人不会竞争。
当地老百姓却很不理解。有的渔民说:“这里都要成为无人岛了,你们来找死啊!”甚至因为三言两语不合,就要动手打人。
徐方成说:“就选这个点,作为根据地。当时东极镇政府很穷,是要饭财政,连自己的工资都发不出。穷则思变,当时镇党委书记对我们很支持。我一腔热血就干了,手中也没钱,真是赤条条地就冲上去了。”
2003年7月,召开东极岛开发筹划会议,介入东极岛旅游开发,确定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方向。11月,筹备开设东极旅游网。
徐方成说:“我不是学旅游专业的,可是我的路子对了!我先把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整合好,包装策划,以科技手段来联结,开发文化旅游、智慧旅游。”
2004年元旦,这是具有全新意义的开始。东极旅游网开通仪式暨海院学生社会实践成功案例新闻发布会,在浙江海洋学院会展中心召开,舟山各媒体争相报道。
然而,新事物能否被大众接受,仍是一个变数,需要机缘,需要时间。
眼看潮水涨上去了,徘徊许久,又逐渐落下去了。一天天的潮涨潮落,反复循环,似乎想告诉人们什么。
农历大年三十,徐方成在博客上写下了年关感言:“今年过年,我们四个都不回家,一起为了一个理想,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我们的创业人生……”
过年谁不想与家人团圆,真实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足够的路费回家。四个大男人,挤在一起,一位老家在山东,一位老家在台州,一位老家在衢州,只有一位在舟山本地的,情愿相陪不回家。
大年三十晚上,外面的鞭炮声已经响起。一位老师提着几袋舟山老酒和一些年货,来看望四个学生,“我知道你们现在很艰难,但你们的路子是对的,只要坚持下去,你们一定会成功。”
在最困难的时候,老师的鼓励,成为他们能坚持到最后的动力之一。
到了2005年“五一”黄金周,突然出现奇迹!客人爆满!船票卖光了!5月1日至7日,东极旅游突破历史新高,共接待游客六千人次。
客运站从来没遇到过这种事!原来出岛入岛没多少人,政府每年贴几十万元油费,船开得越多,亏得越多,船老大都要卖船了。
2005年5月,东极旅游网ICP备案成功。7月,东极旅游网被国际DMOZ收录。10月,携手上海投资方开始规划实施东极及舟山旅游长远规划。11月,舟山文化旅游网、朱家尖、桃花岛、六横岛、蚂蚁岛等旅游门户网启动。
2006年3月,我找了个合作伙伴,舟山圣岛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一百万元。随后,圣岛旅行社成立。
“圣岛”,舟山在我的眼中就是一片神圣的土地,我把自己的梦想都寄托于此。
前无古人,网络怎么做旅游?开始创业的第一年,我们不断碰到麻烦事。工商局、地税局、旅游局等部门来检查,因为有旅行社举报我们以网络来做旅游,扰乱了市场秩序。最后甚至公安局都来找我们,因为我们在做的东极岛处于公海附近,公安局担心我们处理不了涉外之事。
圣岛公司是完全有别于传统旅游的全新电子商务服务和互动模式。从传统的规章来看,只能允许现金交易,要做纸质台账。我们超营业范围了,我们是电子化档案,客户在网上交易。我们三天两头被叫去谈话。以前流眼泪,现在微笑着吐苦水。
舟山群岛在我的心中是神圣和感恩的代名词,也是年轻人挥洒青春和智慧的福地。
(来源:2015年6月3日人民日报 袁亚平)